嚴建平 工程師 JP 香港建設管理交流中心主席 零堆多爐VS三堆一爐 7月中旬與十多位香港工程及環保界朋友到廣州李坑,参觀封場復綠後的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廣州市第一熱力資源電廠二分廠,並向廣州專家瞭解廣州的垃圾處理策略,及分享他們的垃圾處理技術。 李坑生活垃圾填埋場,座於距廣州市中心25公里白雲區的地方,於1992年投入使用,日處理量約3000噸。 2004年12月,廣州市按照國家建設部封閉垃圾填埋場的標準,吸收國外發達國家封閉垃圾場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對李坑垃圾填埋場進行高標封場。封場工程主要包括 : 推平垃圾場表層、舖設沼氣管理、然後覆自然土、防滲膜、網格、營養土、舖’設草坪等。封場工程於2006年完成,我們親眼看到一座綠草如茵,山林融合的生態公園,打造為一個青少年環保教育基地,及讓市民多一個休閑娱樂場地。 然而垃圾填埋劣點很多。首先是佔用土地面積資源龐大,處理效率低。二是二次污染嚴重, 例如沼氣排放、污水滲漏等。三是存在潛在的危險高,爆炸、土地沉降等。四是降解時間長。五是資源的浪費,尤其是珍貴市區土地百年不能作發展之用 ; 六是生態恢復成本高,需幾十年的長期維修及監控。 相對垃圾填埋方法,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有多項優勢。一是無害化,高溫焚燒,在850度C的焚燒温度環境下,可使垃圾中有害成分得到有效分解。二是減少容量特別明顯,焚燒後可使垃圾的體積三成少80%至90%。三是比較填埋場,焚化爐廠房佔地面積小,節約土地資源。四是資源再利用率高,每噸生活垃圾焚燒的熱量,可再產生300-400多度電(W)。 跟世界發達國家處理垃圾策略一樣,廣州加強源頭減廢,回收再用,並已大量採用先進的垃圾焚燒方法, 盡快減少垃圾填埋。據廣州專家們說,廣州市運行中、在建中、及規劃中的垃圾焚燒及發電設施共有7處,分佈於廣州市四處,讓各區承擔,分散風險。目標是2017年達至原生垃圾「零填埋」。 Wow!這是一個我們多年渴求的目標。 相對於香港特區政府今天還在堅持的「三堆一爐」,廣州市這「零堆多爐」的策略是何等高瞻遠矚,切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及為市民所擁戴,怎不教我們汗顏呢! 那麽廣州是怎樣說服市民支持焚燒爐工程項目呢?他們首讓市民明白先進垃圾焚化技術在廣州引入的的可行性,問題是如何合理賠償市民的損失,及增加市民對垃圾焚化項目安全的信心。內地高額維穩支出是一大關鍵,令受影響市民接受搬遷或補償。此外,項目亦實行行業監管、環保監管、社會公衆監管及周邊居民監管的四層次全方位監管模式,加強市民、學生及下一代環境保護教育,務求提高垃圾焚化運作的透明度,為潔淨環境和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Tag: 垃圾堆填
2013.07.26 • 星島日報刊登主席嚴建平的【一定要擴建現有堆填區嗎?】文章
嚴建平工程師 JP 建設管理交流中心主席 一定要擴建現有堆填區嗎? 從九七回歸至今,環境局長期以來都在推行「減廢、回收、妥善處理廢物」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策略,但效果一般。策略的減廢及回收的目標不夠進取,推展過程緩慢。在處理廢物方面,環境局計劃擴建現在的屯門、將軍澳及打鼓嶺垃圾堆填區。由於擴建的堆填區靠近新镇,嚴重影響民生,對長期受堆填區困擾的市民不公平,招致強烈反對。環境局缺乏香港整體發展宏觀視野,也未作全境全盤考慮,堅持擴建現有三個垃圾堆填區,衹呼籲當區市民顧存大局,未能體察民情,導致撥款申請在立法會觸礁。 加快實施垃圾焚化 垃圾堆埋後產生的長期土地沉降不穩定、臭氣、污水等衛生環境問題頗為嚴重,影響土地發展,是沒有一個社區願意接受的。台灣及新加坡採用多種廢物管理方案,包括垃圾源頭分類、廢物回收、循環再用、污染者自付政策、垃圾焚化等。一些城市更決心爭取達至「零堆填」的廢物管理目標。隨著科技的進步,新一代的焚化設施是可以符合現代嚴謹的排放標準。發達城市如東京、漢堡、新加坡、台北及巴黎等都使用新一代的焚化技術去處理廢物。有些焚化爐,根本是非常受歡迎的環境旅遊點,而居民的房屋是接近焚化爐圍牆。我們認為政府應盡快興建高低污染的焚化設施,既減少填埋區室氣體排放,又能轉廢為能,雙重效益。環境局應盡快採用新一代的焚化方法來處理廢物,減少對堆填區的依賴。 擴建現有堆填區不道德 環境局估計三個策略性堆填區會在未來5至6年達到飽和,比原先估計的時間更早。為了急切應付堆填區的不敷應用,環境局計劃擴建現有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並打算先從清水灣郊野公園劃出5公頃的土地作為鄰近將軍澳堆填區擴展之用。這計劃將對鄰近環境構成一定的影響,鄰近居民及環保人士因此而作出強烈的反對是合情合理的。把本港部份珍貴的郊野公園改為堆填區擴建會影響環境,是不道德的,而絕不可取。 厭惡設施匯聚屯門不合理 政府每次都將厭惡性設施選址在屯門,影響屯門居民生活健康和進一步發展。區內厭惡性設施數量早已為全港之冠,並計劃於未來幾年在區內興建污泥焚化、火葬場、骨灰龕、中央垃圾焚化爐及超大型擴建垃圾堆填區等,使人認為政府多年來都妄顧屯門區居民感受,漠視居民的反對意見。地區產生強烈的反對是理所當然的。 「填海」比「填地」更環保 發展局現在正就「優化土地供應策略」作公眾參與活動,其中建議在長洲以南填海造地建立土地儲備,接收處理全港每天產生剩餘的建築廢料和污染海泥。長洲南的人工島是環境影響最少、最有創意、及提供最多土地的方案。由於遠離市區及新市鎮,它更可作新的垃圾堆填區,高低污染的垃圾焚化設施及其他厭設施選址,以釋放市區相關用地,一舉兩得也。環境局以環境理由反對「填海」,但又鼓吹對環境及土地發展都有巨大影響的「填地」是不合理,自相矛盾。政府宜立即研究可行性,環境局及發展局不能採取「各顧各」的政策,應互相協調,共同計劃用地選址,既可減少擾民,又可節省公眾參與的人力物力。 我們不一定要擴建現有堆填區,可利用契機搬遷厭惡設施,更能廢物利用,增加土地。事實上,香港也過分依賴堆填區作為處理固體廢物的辦法,現在應該是決心改變的時候,盡快落實多元化廢物管理方案,仔細參考和吸納其他發達城市多種廢物管理方法的優點,令到香港達到「零堆埋」目標,為我們子孫後代保持可持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