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 • 范英明 -「一帶一路」策略與發展

「一帶一路」策略與發展    背景策略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但並不是只有「一帶」和「一路」,其實是「多帶」和「多路」。 自從改革開放後,新中國面對著前所未有的蛻變,整體社會亦瀰漫著一股極欲奔騰的氣息,中國官方稱之為「中國夢」。The New Yorker journalist Evan Osnos 用「野心時代 (Age of Ambition)」一詞來描繪, 然而近年來,中國不得不面對經濟成長率趨緩的事實,過去增長率動則10% 的光榮景像不再,其背後因素固然繁多,但最主要可歸結於下列兩點: l 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過去30多年來的高速成長動力源自於廉價勞動力及大量累積的資本,當人均所得到達一定水準後,由於工資及資本成本的提高,相對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比較利益不再,易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l 產能過剩 傳統以來,美、歐、日一直為中國的主要出口國,在這些市場開拓已逐漸充分,同時美、歐、日本身的問題亦拖累了中國整體出口額,故增量空間已不多,國內的過剩產能無法藉此進行消化。另一方面,社會的貧富不均也深深影響著內需市場的薄弱。 「一帶一路」何時提出 「一帶一路」最早是由習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公開提出復興絲綢之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法,逐漸完善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現在發展的自由貿易區都是圍繞「一帶一路」的提意來建設。 「一帶一路」數據   大约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 和29%。「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符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戰略性决策 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目的是應對中國崛起。而新一屆中國政府規劃「一帶一路」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化解「亞太再平衡」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因此,中國對「亞太再平衡」戰略目標的判斷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應對原則與實施手段。如果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是為了全面遏制(或圍堵,contain)中國的話,像以前曾在冷戰時期用過遏制蘇聯的21世紀版本。那麼,對於這種敵對的戰略,中國的選擇只會是對抗性的:通過構建與擴大、增加同盟與友好國家等方式,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以便從周邊開始,逐步化解、推開、推回美國的影響力。這是傳統的崛大國應對策略。 如果美國「亞太再平衡」的目標不是遏制中國,而是要傳遞這樣的信息:美國有能力與中國全面對抗,但那是最后手段,美國首先要做的是約束中國,促使中國盡可能以國際社會能接受的手段追求國家利益,實現和平崛起。總之,這是一種又接觸,又防範的兩面下注戰略。那麼,中美的戰略目標之間就有了大量的交集和合作空間,「又競爭又合作」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有人説「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其實是基於「一帶一路」基礎國家戰略海外投資的一種坊間說法。官方並無此名目計劃。馬歇爾計劃無論是計劃本身,還是詞語都有一種霸權思維。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 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訪問中亞四國和印尼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這個「一帶一路」的倡議後來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正式被納入未來重點工作任務。特别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提出之「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將「一帶一路」放在「2014年重點工作」的第二項,也就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項目。 足見「一帶一路」不僅接連被大陸高級別文件所確認,也是對內、對外「兩個大局」兩手抓的重要項目。它既服務於對外睦鄰,也是實現中國 「調結構、促增長」的重要工具。 從今年習、李等人多次出訪、在國外刊發署名文章,以及明確以「裝備外交」、「基礎建設外交」、「區域開發銀行倡議」作為配套,而「一帶一路」的佈署可望成為習、李執政時期的戰略與外交重點,是習、李當局從「韜光養晦」轉向「有所作為」的 旗艦 (flagship)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