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的一些建議
嚴建平、張仁康、張順華
香港建設管理交流中心
根據李家超特首在競選時發表的政綱,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包括:
1.防疫、抗疫;
2.通關;
3.居住擠迫。
防疫、抗疫問題
我們認為現時新冠病毒變種的死亡率不算高,可以繼續向市民宣傳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其次,我們應要在世界性的範圍內,檢視及引進有效的新冠病毒口服特效藥,目前我們只看見特區政府主要從西方國家引入口服特效藥,我們認為內地研發的口服特效藥亦應一視同仁。
通關問題
大致可以分為與內地通關及國際通關。由於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其他國家大多數的抗疫目標是與病毒共存,若果香港接受外國旅客可以無需隔離入境的話,便很難做到動態清零。然而,內地的抗疫目標是動態清零;若果香港不能清零,就永遠不能免隔離通關。在與國際交流接軌及動態清零之間,兩者不可兼得,我們只能作出選擇。我們認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巿,有大量旅客從外地來港,要做到動態清零非常困難。然而,需要出入內地的香港市民無可避免必定要有被隔離的心理準備。在這個先決的條件下,特區政府應盡量針對如何協助需要與內地通關的旅客;包括縮短隔離日數,以及隔離期間檢疫酒店的安排及使費。針對需要檢疫通關的旅客大量的投訴,預訂兩地檢疫酒店的難度非常高,酒店的使費也不便宜,我們建議利用空置的方艙醫院,作為一個閉環式管理的『驛站』,所有要進出內地海關的旅客,集中在現時空置的方艙醫院裏面隔離,等隔離期間完結後,檢測樣本為陰性的旅客,可以將手機內的安心出行碼直接轉為內地的健康碼,這樣,過海關時就無需在關口再作檢測。
居住擠迫的問題
我們認為香港地少人多,在個別單位內,再分租給其他三房客,是由來已久的安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更有一屋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香港的經濟發展比較好,市民對於個人私隱的要求提高了,才有劏房戶的出現。根據一些資料顯示,現時居住在劏房的家庭,大約有10多萬戶,30萬人,特區政府沒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興建這麼多的居住單位來安置他們。然而,我們認為只要有大約八萬至八萬五個臨時居住單位,能夠安置大約一半的劏房戶的話,劏房戶的擠迫居住環境就能夠改善;根據供求問題,仍居住在劏房的居民,租金方面應該可以得到大幅調低,居往的面積也可以得到倍增。如何興建這八萬至八萬五個臨時過渡性房屋,以及如何整體改善公屋及私屋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為要分短、中、長線來處理土地供應問題。
首先,從長線解決方案,我們認為應該以『明日大嶼』作為一個目標,但要因應香港的財力,量力而為,按步就班地覓地及平整地盤,作為長線的土地儲備。
中線方面,我們認為應該在新界北面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修改現時的土地政策,增加及加快土地徵收的程序;在建造方面,盡量使用創新技術及管理方法;多採用組裝預製件,加快樓宇的興建過程。
最後短線方面,我們建議特區政府盡量多建一些臨時性的『過渡性房屋』,由於這類房屋是臨時性的,所以在用地方面,無須經過環境評估,這就能加快收集土地的程序,也可以考慮一些綠化帶及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帶,亦可向個別私人租借一些荒廢的棕地,再加上特區政府現有的棕地,合成一些較大的地盤,然後興建一些臨時性的過渡性房屋,再加上一些交通配套設施,和便宜的租金,吸引劏房戶們自願搬入這些過渡性房屋。
不過,我們也同時考慮到所有的公營出租房屋和我們現時建議的過渡性房屋,租金收入不要說收回建造成本,就連管理及維修的成本都未能達到自給自足,仍需要政府從居者有其屋的計劃中的盈餘補貼出來,越是多建造這類房屋,對政府的經常性支出所造成的包袱則越大;所以我們也建議特區政府適當地調整一下公共房屋和居者有其屋的比例,讓現時居住在公屋,有能力的住戶可以考慮購入居屋,以讓出公屋單位給予名冊上的輪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