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9 • 嚴建平文章「港珠澳大橋是搖錢樹」刊於星島日報
香港建設管理交流中心主席 嚴建平 工程師 太平紳士 港珠澳大橋是摇錢樹 11月19日以講者身份出席南華早報舉辦的午餐研討會,辯論「港珠澳大橋是大白象( White Elephant),還是摇錢樹(Cash Cow) ?」。會上講者及出席嘉賓多是工、商界為主。嘉賓提出頗多對大橋貢獻的疑問,反映普遍社會人士對大橋的建造、效益、通車帶來挑戰有所誤解。我以工程師的專業知識,盡力提供我的見解,以釋疑團。 港珠澳大橋肯定是摇錢樹 這大橋是解決珠江口兩岸日益繁重客運及貨物陸路交通最重要基建項目。它緊緊連繫香港、珠海及澳門,加强三地的經濟及可持續發展。 大橋把香港接連珠江口西岸京珠、廣珠及江珠3條策略性的高速公路,讓車輛快速到達西岸的城市,例如廣州、中山、斗門、江門、台山等。大橋令行車成本及時間大大縮減,例如從珠海至香港國際機場,由現時經虎門大橋而需走200km之遥及4小時車程,大幅減至50km及45分鐘車程。珠江口西岸、廣西、以至西部省份的貨物將會源源不絕流到香港的國際機場及貨櫃碼頭,而西面旅客亦因為大橋帶來的利便,湧至香港國際機場、昂平大佛、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郵輪碼頭、世界地質公園、未來的西九文化區等。 大橋的超級連繫效應將會帶旺香港各行各業,包括旅遊、物流、金融、工商等。三地在各方面的再緊密融合,必能產生協同效應,締造香港為珠三角的貿易及物流中心。 香港境內工程設計減少環境影響 為了大大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工程師在設計及建造香港境內工程時,採用以下一些措施,滿足環境影響評估。 把150公頃面積的香港口岸設施(HKBCF)人工島置放於遠離中華白海豚的熱門出没诲域。 刻意將人工島(HKBCF)與屯門赤立角連接路(TM-CLKL) 的海底隧道一端融合設計,減少總填海規模及海堤長度。 採用無疏濬海堤填海建造方法,減少挖掘及傾倒2,200萬立方米诲泥, 和只需一半面積的填土。 把人工島(HKBCF)置於東涌新市鎮2公里以外,減輕對新市鎮居民空氣、噪音、景觀的影響。 將香港連接路(HKLR)走線遠離生態敏感區,如沙螺灣。 選用隧道鑽挖機(TBM) 方法,代替沉管法建造屯門赤立角連接路(TM-CLKL) 的海底隧道, 避免挖掘及傾倒诲泥。 人工島漂移說法科幻 有如九龍半島般大小的口岸人工島,在建造期間於某一小段的海堤被發現有6至7米的位移不算得是什麽大問題。在許多類似的大規模填海工程中,這幅度的位移通常有可能發生的,也甚少對項目產生很大的影響。人工島漂移之說富想像力,過份誇張誤導。據聞大橋承建商已立刻自資作出補救,並未令項目增加成本及拖慢進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