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4 • 星島日報刊登主席嚴建平的【土地不足代價大 、政府有責不能卸】文章

土地不足代價大  政府有責不能卸   嚴建平 工程師 太平紳士 建設管理交流中心主席 97回歸前後,政府放慢開拓土地,弄至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樓價飛漲,經濟發展遲緩。今天政府才急不及待提出6項的土地供應模式,包括更改土地用途、收地、重建、發展舊石礦場、岩洞及填海,作諮詢公眾,期望得到社會共識,盡快追回落後的步伐。 為了應付人口的增加,改善居住環境及維持經済發展,而又要保護自然生態及古蹟,香港需要在未年25年提供4,500公頃的可發展用地。要新土地發揮有效功能,這不單有足夠的數量,更需要一大片相連土地,環頭環尾的小片土地是不好規劃及很難使用的,所以維港以外人工島是最實際有效的方案。 由於隣近地區的高速發展,97回歸後我們自己累積的延誤,我們的優勢已不再現,故此另一重點是盡快追補虛耗了的16年光陰。如果我們還在固步自封,繼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我們將持續落後於人。從這一點看,牽涉越小影響持份者利益的方案越容易通過,開發人工岩洞應是較為可取的方案。然而此方案相對創新,未有在本地大規模地推行,規劃上、法例上、地政上、技術上有待官僚架構解湅,又再等待顧問長期研究,遠水救不了近火。政府需正視此慢條斯理辦事作風的問題。 那麼不幹或虛與委蛇式的幹成嗎?讓我們拿事實出來估算代價。 1)土地短缺,樓價飛升 97年前50年,香港每10年增100萬人口,我們靠興建新市鎮以解決居住問題,共建了荃灣、葵青、沙田、大埔、粉嶺、屯門,元朗、天水圍、將軍澳等新市鎮,這些新市鎮都是建於一大幅平整好的土地上。未來人口增長雖祇及以前的一半,按以往計算,我們仍需建多4至5個新市鎮。不幹好的結果是樓房供應短缺,樓價飛漲。   2)經濟發展遲緩 據估計未來25年,香港欠缺約300萬平方米的辦公室樓面面積用地,供應嚴重不足,租金高升,企業祇好撤走。其他高、中、低端行業,例如數據中心欠20公頃用地,紅酒中心、船舶中心等都乏地發展。最終結果是金融中心地位動搖,遑論開拓新、舊產業,創造就業。   3)居住環境惡化 不夠土地,祇有打郊野公園的主意,減少市區休憇用地,加大建屋密度,再建屏風樓等。這都與社會要求相違背。   4)香港整體環境惡化 固體廢物處理失控,每年800萬噸的建造業廢料,繼續以船運往台山傾倒,既浪費金錢及耗用能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停止這些不道德的行為。祇有開闢新填海區接受這些廢料才是出路。此外,沒有新址搬遷,厭惡設施只好仍留在市區,佔用珍貴土地資源,繼續污染市區。沒有新土地、喪失改善居住空間的機遇,環境祇會繼續惡化。   5) 拖慢自然生態保育 現代科技及基建設計都十分注重和促進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在填海的同畤,可興建人工海洋公園,改善海洋生態。在挖掘岩洞時,可改善山嶺水文及植被等。發展帶來機遇,透過政府立例,巿民敦促,可加快自然生態保育。本地和外地都有許多成功例子,一切事在人為。   政府推出的六種闢地模式,各有優劣,各擅勝長,各有各的挑戰及問題,肯定很難獲得所有人的贊同。然而,正正因為這原因,政策須要靈活,有彈性,選擇多樣性,因地因人因時制宜,才有利多贏互補。政府今次的多管齊下策略,其實付出不少心血,審時度勢後,什麼也不龫的代價太大了。政府堅持迎難而上,是負責任的做法。市民亦應該持欣賞及理性的態度,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育,向政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